我的位置: 首页 > 听书 > 儿童天地 > 国学诗词 > 国学唱歌集——中国节日之记忆
国学唱歌集——中国节日之记忆 106.5万

国学唱歌集——中国节日之记忆

106.5万
播放全部
内容介绍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记忆,它代表祖先卓尔高越之智慧与民族温纯真善之情感,而于文华的《国学唱歌集》正是以音乐的形式将这种情感恰到好处地释放出来。春起元日、元宵、花朝、上巳、寒食、清明,夏有端午,秋含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则冬至、腊八、小年、除夕,专辑中节选了不同年代的名家大作来诠释这些沉淀了历史与文化的节日。诗文作者从战国屈原到民国苏曼殊,上下跨越两千多年,极具时间张力,与节日的绵亘历史相允合,楚辞的峭古眴焕无疑也增添了节日历史的沧桑斑驳之感。 上巳·兰亭序 节选 “上巳节”为农历三月上旬之巳日,据《晋书 礼志》记载,魏晋以后“上巳节”改在三月三日。《周礼 春官 女巫》云:“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有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是知旧俗以此日临水沐浴以袚除不祥,修禊洗新。 《诗经 郑风 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如是描述古代男女上巳日持蕑兰自由相约于溱洧之水,嬉戏观景,互赠芍药。上巳节又是文人春日兴诗雅聚之日,东晋王羲之著名的《兰亭序》所描述的文人曲水流觞相欢的场景,已赋予上巳节最浓厚的人文气息。民国十九年(1930),改三月三日为修禊之辰,并废“上巳”之称。 寒食·应天长 农历四月四日,清明前一天,相传为纪念春秋晋国的介子推。晋国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被迫自杀,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介子推曾割股以奉饥饿昏厥的重耳,可谓忠耿至极,然而重耳返国为晋文公后,封劳慰勋未能虑及介子推,而介子推亦无仕志,遂携老母,隐居绵山,重耳闻之有愧,欲火烧绵山以求其出,不意竟烧死忠臣,重耳望尸哭拜,敛葬于焦柳之下,令绵山改为“介山”,崇建祠堂,并晓谕全国,定烧山日为“寒食节”,此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因此又称“禁烟节”,“冷节”,为悼悯先贤之第一节日。 其实禁火周代早有惯制。古代有钻木取火、换取新火、改火的习俗,《周礼 秋官 司煊氏》记载:“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古代又有传说,以为春季龙星(二十八星宿中的角、亢二星)现于东方,易引起火,遂于三月“龙星”初现之时禁火。 清明·蝶恋花 周代就有“清明”之说。“清明”既为节日,又为节气,《淮南子 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处仲春、暮春之交,于此日上坟扫墓,正好清除杂秽,扶正松檟,孝心有远。 因寒食自古已有禁火扫墓习俗,而清明与寒食仅差一天,寒食禁火既毕,清明须换新火,须以柳条或榆木钻取,渐而寒食清明相并为用。据北宋王溥《唐会要》:“大历年间,朝廷已有赦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此后,禁火食冷之俗转衰,至元代大体不存,而“清明”单独之称渐盛。 端午·离骚 节选 端有初始之意,初五即为端五。农历以地支计月,五月即为“午月”。午时为阳辰,端五又称“端阳”。五月五日,五五而重,因此五月五日既称重五,又称重午。唐代玄宗皇帝生于八月初五,为避“五”之字讳,便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端午时值仲夏,古人有“兰汤沐浴”护肤习俗,故端午又称“浴兰节”。 据闻一多先生《端午考》知“端午节”起源说法甚多,而最早是中国古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但千百年来,屈原爱国忠心痛遭屈折,怀沙沉江的事迹,以及屈原诗歌的成就为端午节注入了更多丰富的历史内涵,“端午节”纪念屈原已深入人心。因此,端午也称“诗人节”。端午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皆与纪念屈原有关,而悬挂菖蒲和艾草的习俗则有临暑避毒的实用。 七夕·鹊桥仙 七夕乞巧,为旧时风俗,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縷,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铁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所谓“乞巧”,指向织星神女乞求智巧,女子能在月光下,执五色线,快速穿过连排的七孔针者为“得巧”。节日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已有记载。 织女、牵牛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织女、牵牛之恋则见于《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银河鹊桥之会成为天下情人相期相守的祝盼。 七夕有应节食品“巧果”的风俗遗存。 中元·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古人相信有鬼,以为人死七魄分离,三魂为鬼,孤魂野鬼需阳间烧香叩拜,方能安顿而不为祸乱。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节”、“盂兰盆会”。 “中元”之名始于北魏道教。《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众人,分别善恶,于其间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恶鬼,当时解脱。”佛教亦于此日举行超度法会,称为“盂兰盆会”,僧众、居士诵经,施食饿鬼,拜忏,施放焰口,并回向众生,以解众生倒悬之苦,此举正好与道家“鬼节”同日合意,宋代儒释道三家合一之风气,遂将“中元”与“盂兰盆会”合二为一。 早期寺院“放河灯”以济渡出冥孤独之魂,此旧俗如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中秋·望月怀远 《尚书 舜典》有云“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指古代帝王治世允明与日月五星同辉,因此春季祭日,秋季祭月,古代礼制已备,《礼记 祭法》记载:“夜明,祭月也”。 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风夕月(拜月)”等活动,至五代,祭月的风俗已固定而成中秋节,《唐书 太宗记》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之说。唐代中秋节日氛围浓烈。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竽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中秋”亦名仲秋,因八月十五为仲秋时节。“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八月半”、“月节”、“月夕”、“瑞正月”。 仲秋节令,桂花香溢,清轮辉泻,是世 间团圆之日。古代科举秋闱大比,亦在八月,高名题榜者被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中秋吃月饼相传始于明代,是朱元璋将当年起兵时用以秘密传递消息的饼子作为节令糕点,遂成“月饼”。 重阳·醉花阴 《易经》以阳爻为九,九为阳数,故九九重阳,九为阳数之最,又谐“久”音,故重阳寓宜久宜长之意。今为敬老之节,言顺而意随。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句始而观清都”屈原于《远游》中所提及的“重阳”仅指日期,至唐代才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三国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其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魏晋诗客持醪服华、嘉宴酬答的做派流遗至今。唐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佳句,又多予重阳羁旅思乡的愁怀。 重阳登高、插茱萸枝、饮酒赏菊、食重阳糕等有关重阳的风俗饶是丰富。 冬至·小至 “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大体在农历十一月,阳历十二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间。 阴阳理论以为,“冬至”阴极而一阳来复,至此,阳趋日盛,正合君道长启,故为古代帝王所重。《周礼 春官》“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因为周历正月是夏历十一月,故而周代的拜岁和贺冬并无分别,直到汉武帝太初改历,采用夏历后,方将元旦(春节)与冬至分开。 汉代冬至已成为民间重要节日。东汉范晔《后汉书 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冬至”另需选备有能之士,听芦管飞灰之音,定黄钟律吕。唐宋时“冬至”和岁首并重,受万国百僚来贺,其仪亚于正旦,曾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法。 冬至俗称 “冬节”、“长亚节”、“亚岁”“一阳节”“消寒节”。 民间此日祭祖。 腊八·乙卯腊八日雪为魏伯亮诗 东汉应劭《风俗通》中记云:“夏曰嘉华, 商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为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说文》云“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左传 僖公五年》已有记载腊祭:“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是以知“腊”为冬日祭名,在夏历十二月,因此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 “腊八节”又有佛教文化的渗合,佛主如来为太子时,六年苦行,每日仅食少量麻米,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腊月八日为其成道日。喝“腊八粥”的习俗始于印度,以纪念如来成道。此日,各官府寺院、大户人家均以分粥广渡众生。 小年·鹊桥仙 小年俗称祭灶节,据东晋王嘉《拾遗记》,小年可追溯至远古,是先民扫尘驱疫,祈天赐福的宗教仪式。既是小年,必然可理解为“过大年”之前奏,掸尘去秽、濯洗净房为必要之事。 小年祭灶,又称“送灶”、“辞灶”,此俗久在夏商,大概民以食为天,灶君原为天遣,若灶君多言善事,民有食而自平安,《论语》中孔子就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议论;东晋葛洪《抱朴子 微旨》亦云:“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先秦时期,“祭灶”列为“五祀”之一(五祀为祭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 灶君先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渐演变为“灶君爷”,“灶王爷”、“司命菩萨”、“灶君司命”。小年为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南北略有差异。 除夕·次北固山下 夕谓岁之末,为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俗称“年关”、“大年三十”,月小则称廿九夜。据《吕氏春秋 季冬记》,周秦之际,年末宫室举行“大傩”仪式,逐除疫疬之鬼,以为来年庆新准备。“除夕”节令之名、“除夕守岁”之习俗最早见于西晋周处所撰《风土记》,其云:“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称曰‘守岁’。” 北宋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北宋时期,除夕燃放爆竹、置新桃符的风俗由来已久。 “除夕”又名“除夜”,有祭祖迎神之习俗。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尴魁亏,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凡除夕,蟒袍补褂走竭亲友者,谓之辞岁。家人叩竭尊长,亦曰辞岁。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元日·元日述怀 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就有了指导农业生产的夏历,它以月亮圆缺周期为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月亮未出之日为朔日,即每月初一,则正月朔日(正月初一)之子时为岁首。 夏朝夏历以元月为正月,商朝殷历以夏历十二月为正月,周朝周历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始皇一统中国,又以夏历十月为端月(因避始皇“嬴政”名讳,故称正月为端月,)即史书通常所谓“夏朝建寅,商朝建丑,周朝建子,秦朝建亥。”从汉武帝“太初改历”起,方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之始,夏历“新年”以正月初一开始的习惯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元之本意为首,“元日”意即年、月、日之开始,因此岁首元日又有“三元”、“三朝”、“三始”、“元辰”、“元旦”、“上日”之别称。民国改夏历为公历,将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即现在的“新年”概念,而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因农历正月初一通常在立春前后,因而农历正月初一又名“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过大年”。“年”的观念由来已久,《春秋 宣公十六年》:“冬,大有年。”谷熟谓之“年”,因为谷物的生长周期为一年。“年”也指谷物,《左传 襄公十一年》“凡我同盟,毋蕴年”。因此“过年”最早的本意是享受丰收、庆天受福,习俗始于虞舜。 传统而言,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节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延续至正月十五。 人从新岁,向长者拜贺新年,亲邻相互庆新祝安,“拜年”的形式由是而兴。 元宵·青玉案 元夕 正月十五,月亮初圆,为一年天兆瑞初,当然为古代人君所重。据传,西汉文帝每于此夜微服与民同庆周勃戡平诸吕之乱,遂定此日为“元宵节”;汉武帝又以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此日全城灯彩辉煌,自昏至明。太史公之《太初历》,已列“元宵节”为重大节日。 “元宵”又名“上元节”。秦汉方术道家有“三元”说:“上元”天官赐福,“中元”(七月十五)地官赦罪,“下元”(十月十五)水官解厄,为求天官喜乐而赐福,故燃灯祈请。 东汉明帝崇尚佛教,因佛教有正月十五“燃灯表佛”瞻仰佛舍利一说,乃令宫室寺庙、士庶之家皆悬灯礼佛,进而演变为元宵赏灯之习俗。“元宵”为民俗节日已是汉魏之后。元宵尚有赏月、花市游冶、制谜猜谜、舞龙戏狮等习俗,家宴吃“汤圆”,寓意团圆和美。 花朝·花朝 花朝节为“百花生日”,顾名而知,在二月春暖花放之时。花为万物美之表征,又值一年之春始,可以花寄寓流年美好之期盼。花又为植物生殖之器,立花朝为节,自然有生殖崇拜之意谓,希望子孙繁衍,人丁兴旺。 “花朝”称名于春秋,作为节日,在唐代已流行于长安、洛阳等地,节日之内涵宋元之后已有变化,多了祭祀花神诞辰一说,如清人姚福钧《铸鼎余闻》引《昆山新阳合志》云:“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赏红。”清人顾禄《清嘉录》云:“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二月望》云“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而康熙御定《广群芳谱》引《翰墨记》云:“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堂游玩,又为挑菜节”;又引南宋杨万里《诚斋诗话》云“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花朝节”日期南北虽异,时间大抵仲春上中旬日。 “花朝节”种花桃菜、晒种祈丰、制作花糕、放花神灯等民俗活动至今犹存。

于文华

10.1万粉丝 1专辑

于文华,1966年3月9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1988年,于文华进入中央歌舞团(现中国歌舞团)。1990年,参加“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并独唱歌曲《仙鹤》。1993年2月,参加北京电视台正月十五元宵晚会,并演唱歌曲《纤夫的爱》。3月,歌曲《纤夫的爱》《北京的小吃》获得北京电视台93年“十佳金曲奖”。1994年,特招入伍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担任独唱演员。1995年,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1996年,出演首部电视剧《一亩三分地》。1998年,发行专辑《芝麻开花节节高》,该歌曲获得中央电视台“97-98MTV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银奖。2002年9月,发行个人唱片《秋天的诺言》,因题材为主旋律歌曲备受关注。2004年1月,推出亲情唱片《不要惦记家》。2008年,推出《大爱无言》《与爱同行》等公益歌曲。2010年,开始致力于《国学唱歌集》的创作,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制作演唱《国学唱歌集——中国节日之记忆》和《国学唱歌集——诗经篇》系列作品,已完成100余首。2024年2月24日,参加《2024安徽卫视元宵喜乐会》,与陈若玫演唱歌曲《花好月圆》。

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酷狗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_music@kugou.net 客服电话:020-29195668
Copyright © 2004-2024 KuGou-Inc.All Rights Reserved